流行病学课题组以理论流行病学、人工智能、现场流行病学、传染病数学建模、传染病预测预警、疫苗效果评估、环境流行病学等为主要研究领域,“着力培养能解决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一、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
(一)研究方向
课题组采用人工智能、传染病流行病学、应用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开展传染病数学建模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病种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肠道、动物源性及媒介,血液和接触等4大类超过20余种新发突发传染病,搭建的相关模型超过100套。主要研究的病种包括但不限于:
(1)呼吸道传染病:如新冠肺炎、流感、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等;
(2)肠道传染病:如志贺氏菌病、戊型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
(3)经媒介传播疾病:如登革热、恙虫病、疟疾、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4)接触、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埃博拉病毒病、丙型病毒性肝炎、HIV/AIDS等。
(二)科研成果
1、创新性地提出传染病数学建模“MODELS”六步建模法;
2、原创性搭建了《传染病预测预警模型库(1.0版本)》;
3、搭建了全球首个多种群多途径传播的新冠肺炎传播动力学模型,首次提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首次提出环境在新冠肺炎传播中的作用,并量化了无症状感染通过人传人和环境传人的传播能力。
4、研究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福建省和厦门市科技计划、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和罗氏制药等横向经费支持,近5年累计项目超过40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Infection、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含高被引论文1篇)。先后获得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 News、CGTN、科技日报等相关媒体报道。
二、社会服务
1、原创性地搭建十余套适用于真实世界的模型平台(www.ctmodelling.cn),服务用户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相关领域用户超过10万人次。
2、受“中央指导组”指定协助中国疾控中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研判,并协助国家及20多个省市疫情防控部门完成疫情研判60余起,累计撰写研判报告超过300份,得到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科技部、中国疾控中心等相关领导及上级部门充分肯定。2024年作为核心骨干协助学院撰写登革热研判报告一份,获得最高领导人批示。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本科生课程
《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现场流行病学》等;
(2)研究生课程
《临床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前沿与实践》《高级流行病学》《现代公共卫生研究案例》《高级职业病学》等;
(3)教学改革
主编首本本研通用的《理论流行病学》教材,参编多部教材和论著。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课的《流行病学》(中国大学MOOC课程)、《理论流行病学前沿与实践》、《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先后获得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一流课程、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厦门大学“一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支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虚拟仿真实践》课程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教学成果。
四、学生培养
课题组现有在读硕博士研究生30余名,获得相关荣誉如下:
(一)奖学金
课题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十佳优秀学生”和各类校级院级奖学金;由研究生组成的“新冠肺炎疫情建模攻关小组”获得2020年“先进集体奖学金”和2021年养生堂“创新之星”奖学金特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厦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二)学生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荣誉
在新冠肺炎疫情攻关中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抗疫获得感谢信;第七届优秀大学生“道德之星”(公共卫生学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学生团队);由研究生组成的“监测为疾,博析隆德”和“厦预宁霄”实践队分别获得2019年和2020年度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前往宁夏隆德撰写的公共健康调研报告获得2019年厦门大学“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另外,课题组指导的本科生申请获批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