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研究生院主办、我院承办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2025级研究生入学教育之研究生学术素养讲座,在德旺图书馆2号报告厅圆满举办。讲座特邀我院戴桓青教授与信息学院林子雨副教授分别围绕“科研中的好奇心”和“DeepSeek大模型:概念、技术与应用实践”展开分享。学校研究生院培养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邱文华、教务处副处长钟杰、我院党委副书记刘君彬、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明伟出席活动。讲座由医学院副院长张杰主持。

戴桓青以自身科研经历为主线,阐释了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驱动作用。他以自己在音乐领域的爱好为例,从"如何在音响系统中还原名琴真实音质"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深入声学与材料交叉研究领域。自2006年起,戴桓青开展系统性研究,实现了从名家乐器录音实验到木质结构分子解析的跨越,其团队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和《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他特别以APNmAbOO5免疫疗法的研发历程为例,系统梳理了该药物从2012年发现tau蛋白病理机制到2022年进入临床试验的转化路径,强调"保持科学好奇心与目标导向是实现科研突破的关键起点"。

林子雨从人工智能发展简史切入,系统阐述了大模型的技术特点与应用前景。通过对比分析GPT-3(1750亿参数)与GPT-4(1.8万亿参数)的技术迭代,直观展示了大模型"参数规模指数级增长"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科研热点,林子雨讲解了推理型与通用型大模型适用场景的差异,并现场演示DeepSeek大模型在代码生成、文献综述撰写及科研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他特别指出,“在AI时代,掌握‘人工智能思维’已成为科研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

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现场氛围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既激发了科研兴趣,也拓宽了技术视野。学院将继续组织各类学术活动,为学生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学生学术素养提升。
学部相关工作人员及2025级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