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English
 

学院快讯

我院陈田木副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最新模型成果

时间:2025年11月07日

来源:

浏览:

近日,我院陈田木副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题为“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mumps-containing vaccination strategies: a study based on an individual-based stochastic mod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构建传染病个体随机模型,系统评估了16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策略,为优化全球免疫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虽然在大多数患者中症状较轻,但在青春期及成年期感染可能导致睾丸炎、脑膜炎、听力损失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影响生育健康。尽管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全球发病率较疫苗前时代下降超过90%,但由于疫苗免疫力随时间衰减,青少年群体中仍出现病例上升和校园聚集性疫情。如何在不同年龄段合理安排接种时机和剂次,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团队收集了2000-2023年间23个国家的流行病学与免疫规划数据,设计了包括单剂方案、双剂基础免疫及不同年龄段加强针的16种接种策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传染病个体随机模型,该模型通过为每个虚拟个体赋予独立属性,将年龄增长、接种时机、免疫衰减及人群接触模式纳入模拟,从而更准确地评估不同接种策略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三阶段免疫方案(18-24月首剂+13-14岁加强+18-19岁加强)表现最优,与单剂方案相比,能在5年内使累计感染与病例数下降99.79%。这一发现凸显了“基础免疫+青春期/青年期加强”分阶段策略的优越性。研究还表明,在6-7岁、13-14岁或18-19岁任一阶段实施加强接种,均可使感染下降95%以上,其中13-14岁加强针能显著压制10-14岁人群的感染高峰。此外,研究发现青少年群体因接触率高且基础免疫衰减显著,成为疫情传播的关键环节。在该群体实施加强免疫不仅能降低其自身感染风险,还能减轻对其他年龄群体的传播压力,特别是为20-25岁女性提供免疫屏障,降低妊娠期感染风险。

我院博士研究生王瑶、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天龙医师、我院博士生郭晓豪为共同第一作者,我院陈田木副教授、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亮、我院博士后赵泽宇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5)00554-1/fulltext


(公共卫生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